其他

试论元朝张养浩的廉政观

2018-03-11 李士龙 巡察利剑

 


廉政思想和廉政措施 ,是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持政者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评论者不乏其人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元朝颇有声誉的政治家—— 张养浩 ( 1270- 1329)。他曾任过县令、行台中丞、监察御史和礼部尚书等官职。所撰政论书籍《三事忠告》 (也称《为政忠告》 ) ,即《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是当时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真诚劝告。由于作者长期担任地方和中央多级官职 ,对官场情况十分熟悉 ,本人又较能言行一致 ,所以对问题捕捉准确 ,分析透彻 ,见解独到。《三事忠告》虽非长篇巨著 ,但影响深远 ,问世以来评价极高 ,书中所着力宣扬的廉政思想 ,迄今仍有某些启迪作用。

一、勤政爱民是为官持政者能否廉政的首要标志通观《三事忠告》全书 ,它自始至终浸透着张养浩儒家政治观点的精髓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勤政爱民思想。勤政 ,即勤于职守 ,尽职尽责。张养浩认为这是一个官员是否合格、贤能的最基本的标准。他说: “苟要其廪禄 ,假其威权 ,惟济己 ,靡思报国 ,天监伊尔 ,将不汝容! ” 一个官吏如果纳取国家俸禄 ,行使官位权力 ,而不去报效社稷 ,为百姓办事 ,却只去满足私利 ,那是天理人情所不能容忍的。他主张为政者应该“身任其劳 ,而贻百姓以安”。②他十分推崇孔子的“先之劳之”的主张 ,认为“此真万世为政之格言也欤”! ③不仅如此 ,张养浩还告诫莅官临政者要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了解情况 ,及时处理问题。对于公务政事 ,无论缓急巨细都应知晓 ,有所不知 ,则有所不治。他以家喻国说: “大抵一道之任 ,犹一家之务焉。善为家者 ,其子弟族属 ,下逮奴隶 ,其性情良否 ,皆所当知 ,一或不及则将甘为所弄而不悟 ,久必致是非颠倒 ,以佞为忠 ,以贪为廉 ,以无能为有能 ,政令不行 ,而纪纲替矣! ” ④由此可以看出 ,张养浩是竭力反对治民理事中的官僚主义的。爱民 ,其中包括重民、恤民、富民。这是张养浩继承儒家“民本”思想的一个突出体现。他认为 ,若为明君 ,必须懂得爱民之要。“国之所以昌 ,四夷之所以靖 ,朝廷之所以隆 ,宗庙社稷之所以血食悠久者 , 微民不能尔也。” ⑤在这里 ,他把爱民、重民提到国家之兴衰、事业之成败的高度上来认识 ,这是颇有见地的。如何爱民 ,张养浩认为关键一点在于让百姓先富裕起来。他援引春秋时期改革家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 ,并高度赞誉其见解的高明。他说: “勤本以致富 ,勤斯富 ,富斯礼义生 ,礼义生 ,虽驱之使窃 ,亦必不肯为之矣。” ⑥只有经济发展 ,人民富裕 ,道德水平才能提高 ,社会方能安定。对于遇到灾荒的百姓 ,张养浩主张为官者应想方设法尽力周济他们: 或发放公家库存 ,或免征税粮、废除欠款 ,或劝说富户卖粮 ,或让百姓服工役 ,或动员他们依靠本地资源进行自救等等。总之 ,要竭尽全力帮助受灾百姓能够“饥者食之 ,寒者衣之”。⑦对于那些鳏寡孤独者 ,则要给予同情和帮助 ,“其聚居之所 ,暇者亲莅之 ,或遣人省视 ,若衣粮 ,若药饵 ,吏不时给者 ,纠治之”。⑧张养浩不仅说实话 ,而且办实事。元天历二年 ( 1329年 ) ,关中大旱 ,饥民相食。张养浩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登车就道 ,遇饥者则赈之 ,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 ,未尝家居 ,止宿公署 ,夜则祷于天 ,昼则出赈饥民 ,终日无少怠。”深受当地百姓欢迎拥戴。当他病故时 ,“关中之人 ,哀之如失父母”。⑨可见张养浩是位言行一致、治世于民的廉政官吏。诚然 ,张养浩的勤政 ,归根结底是为封建统治者尽忠效力;爱民也不过是良好的个人愿望 ,不可能真正实现。但是 ,他的勤政爱民的思想主张 ,对于警诫官吏 ,缓和阶级矛盾 ,推动社会发展 ,还是起到一些进步作用的。

二、廉洁公正是为官持政者能否廉政的重要内容,《三事忠告》中较为重要的思想内容便是廉洁公正。众所周知 ,勤俭淡泊 ,廉洁自守 ,公允坦直 ,刚正不阿 ,这是为政者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 ,是真正做到为国为民、清官廉吏的先决条件。廉政思想在《三事忠告》中占有很大比重 ,它像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怎样才能做到为官廉政呢? 概括起来有如下内容:首先 ,为官者要约束自己。三篇“忠告”中开门见山均提到“省己”、“戒贪”、“自律”和“修身”。可见张养浩对官吏的自身修养是何等重视。他在“自律”中说: “士而律身 ,故不可以不严也。然有官守者 ,则当严于士焉。有言则者 ,又当严于官守者焉。盖执法之臣 ,将以纠奸绳恶 ,以肃中外 ,以正纪纲。自律不严 ,何以服众?” 在他看来 ,克己奉公、恪尽职守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 “故君子为政也 ,宁公而贫 ,不私而富 , 宁让而损己 , 不竞而损人。” 10 他认为如果真正管好了自己 ,就能做到为政清廉 ,使民被德泽 ,讼清盗息 ,豪强消沮 ,地方大治 ,这是为官者莫大的光荣和乐事。当离职致仕之日 ,“虽弊车羸马 ,行囊萧然 ,其乐有不翅万金获而千驷受者。” 1 1反之 ,“既受命以牧斯民矣 ,而不能守公廉之心 ,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 12 他特别推崇诸葛亮为相二十载 ,“无尺寸增于家”;包拯出判端州不持一砚 ,“徒手而归”;李及知府杭州“丝谒缕馈不逮门”。号召为官持政者以他们为楷模 ,严于律己 ,淡泊守志。其次 ,为政者要管好家属。张养浩认为历史上许多官吏尚不能保持廉洁 ,很大成分在于家属干涉政事。他在《牧民忠告》“禁家人侵渔”一条中分析到: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 ,率由家人喜奢好侈然也。中给不足 ,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以利侵民 ,或因讼而纳贿 ,或名假货 ,或托姻晏馈征逐 ,通室无禁。”其后果是使官员陷进错综复杂的家庭乃至社会的关系网中 ,不能自由处理公务 ,有权威也无法施展 ,“以致动相掣肘 ,威无所施”。长此以往 ,“己虽日昌 ,民则日瘁;己虽日欢 ,民则日怨”。最终只能因此而身败名裂 ,“由是而坐败者 ,盖骈首踵也”。所以 ,张养浩郑重指出为官持政者应该管好自己家室 ,不要因此而使“祸患生于几席”。其三 ,为官者要带好属下。张养浩认为属员协助官长处理政务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他们每天都尾随官长之后 ,故其地位既特殊又亲近 ,“惟其亲 ,故久而必至无所畏;惟其不可缺 ,故久而必至为奸”。 13 因此 ,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管束和教育 ,以防止他们背着官长去干不法之事。官长最亲近的属下包括哪些人呢? 在张养浩看来 ,书吏、走差、总领、听事等具有特殊身份 ,经常欺上瞒下 ,索贿受贿。所以为官长者必须“深防预备 ,严为禁切”。 14即 ,一要求官长自己行为端正 ,拒贿拒赠;二要认真考核吏员 ,检查他们的职务权限 ,堵塞漏洞 ,防微杜渐。为官者不仅要廉洁 ,而且要做到办事公正。第一 ,选拔人才要公正。张养浩认为只有选贤任能 ,方能治好国家。“盖天下之事 ,非一人所能固知 ,非一人所能独成 ,必兼收博采 ,治理可望焉。”举荐贤能者则必须出于公心 ,“有公天下之心 ,然后能举天下之贤”。对于那些具有真才实学而又廉洁公正者 ,“虽有不共戴天之仇 ,共论之下 ,亦不得而私焉”。对于那些以荐贤为名 ,而行任人唯亲之实或泄私愤图报复之官 ,则必须严加惩治。为了能够真正选拔贤才 ,他提出了“求则不必举 ,举则不必识”的要求。 15第二 ,处理政事要公正。众所周知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 ,徇私舞弊现象十分普遍 ,张养浩通过对官场中各种流弊陋俗的深刻分析 ,尖锐地揭示出公正在处理政事中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 “凡居官者 ,必先敢负荷 ,而后可以有为。” 16 为官者只要能出于公心 ,为国效力 ,就不会害怕困难和矛盾 ,就不会过多地考虑个人荣辱得失 ,即: “君子不以为辱 ,而以为荣 ,虽缧绁之 ,椎楚之 ,斧钺之 ,庸何愧哉?” 17 针对一些为官不仁、执法不严的情况 ,张养浩严正指出: “故刑罚不患用 ,直患于不公。”他还列举齐桓公剥夺伯氏骈邑封地三百户 ,而伯氏终生无怨;诸葛亮罢黜狂妄自大的廖立为民 ,而廖立则感叹垂泪诸葛亮之死等事例加以论证 ,从而得出为官持政者若能像齐桓公、诸葛亮那样处事公正 ,“则天下蔑有不服者矣”。

总之 ,在官场糜烂、徇私舞弊盛行、卖官鬻爵常见的封建社会里 ,张养浩能提出为政者要廉洁公正的主张 ,确实难能可贵。尽管这些主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能真正实行 ,其进步意义 ,至今仍然值得借鉴。三、从严治官是为官持政者能否廉政的基本保证“从严治官”是《三事忠告》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是张养浩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及监察官员提出的良言劝告。他要求各级官长对自己所辖属吏要加强教育 ,严格管理 ,对违法者要严加惩处;同时也要求监察官员尽职尽责 ,铁面无私 ,敢于纠奸绳恶 ,整肃吏治。这样为政清廉才有基本保障。如何从严治官 ,张养浩认为 ,首要问题是要赏罚分明 ,对于忠于职守、为政廉洁的贤吏要进行奖赏;对于违法乱纪、扰民害民的贪官要严加惩治。否则 ,“有罪不责 ,有善不旌 ,虽三代不能为治 18 故此要赏罚明 ,则不烦声色而威令行 19 至于用什么办法赏罚 ,张养浩主张对廉吏要优之礼貌 ,荐之举之 ,则为善者则矣。对贪官 ,蔑之 ,威拒之 ,则为恶者惩矣 20 此外 ,张养浩还特别强调监察官员在整顿吏治中要充分发挥作用 ,恪尽职守 ,察无不举 ,知无不言。无论朝内朝外 ,中央或地方 ,一旦发现用官不当或官员违法现象 ,都要进行检举纠察。在纠弹违法官吏过程中 ,张养浩提出先从显贵、近臣开刀 ,不留情 ,不宽免; 对于“位卑而罪微者 , 不待劾而自艾矣”。 21 其二要严肃官纪、防微杜渐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决不姑息养患。张养浩认为 ,治官要比治民难 ,因为官吏懂法 ,又往往知法犯法。故持政者一旦犯有过失 ,就要迅速惩戒 ,否则 ,“小过不惩 ,必为大患 ,无所忌惮矣”。他还以眼睛、牙齿作比喻来分析治官与治民的区别: “治民如治目 ,拨触之则益昏;治官如治齿 ,剔漱则益利。” 22 他主张平时对官吏勤于管理 ,多加约束 ,以防处理政务时松垮懈怠 ,误国误民。其三要做到惩罚与教育并举。张养浩认为 ,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即使天生贤良聪慧者 ,亦“犹胥训告 ,胥教诲”。对于那些较圣人相差甚远的一般官吏 ,自然不能“可忽焉而不务”。如果仅仅依靠刑罚 ,国家不可能得到有效治理 ,通过教化来提高官吏的道德水平 ,使其自觉守法 ,不犯罪过 ,这才是最理想的治理 ,即“且刑罚不足以政治 ,教化而使之不犯 ,为治之道莫尚焉”。治本方能治标。怎样有效地教育官吏?张养浩主张 ,不仅要教育官吏懂纲常伦理 ,还要学法、知法 ,“以法律为师焉”。他甚至主张对那些正在科举以备入仕者也要进行法律教育 ,免得以后做迂腐官吏 ,“凡学仕者 ,经史之余 ,若国朝以来典章文物 ,亦须备考详观”。 23综上所述 ,在张养浩从严治官思想中 ,既有旌善又有惩恶;既有刑罚又有教化 ,其论述相当全面 ,观点也比较正确。这是他几十年为官治吏的亲身感受和经验总结 ,其中某些观点内容今天也值得我们参考、汲取。

〔注释〕

12 3《牧民忠告· 拜命第一》

②③⑧《牧民忠告· 宣化第五》

1 4《风宪忠告· 询访第三》

《庙堂忠告· 重民第三》

《牧民忠告· 慎狱第六》

1 5《牧民忠告· 救荒第七》

《元史· 张养浩》

1 0《牧民忠告· 爱民第九》

1 21 81 92 1《牧民忠告· 御下第四》

1 3《风宪忠告· 按下第四》

1 4《风宪忠告· 荐举第六》

1 6《风宪忠告· 临难第九》

1 7《庙堂忠告· 任怨第六》

2 0《风宪忠告· 纠弹第七》

22《风宪忠告· 示教第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